2014年起,大、中學生每年開展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,將取消選測項目,同時長跑成為必測項目。根據測試結果,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續3年下降的學校,體育工作等級評定結果將“不合格”。(5月24日《新京報》)
  長跑成為新版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》的重點關註詞彙。對於大、中學生來說,長跑成為必測項目似乎有點水到渠成的味道。雖然有著多種版本的大學生長跑猝死的新聞案例,同時也有著女子和男子各種校園長跑項目被取消的坐實之事,然而民間對於學生們體質“在哪跌倒,在哪爬起”的說法則是逆風飛翔。而這次長跑成必測,似乎就有順應民意的意味。
  誠然,跑步作為一種強身健體的最基本套路,理應成為青少年體育活動的必修課,然而這種結果也只是看上去很美,因為我們忽略掉了一個最重要的環節,那就是學生們面臨著長跑考驗時,他們是否能夠輕鬆愉快呢?
  這就有種一刀切的感覺,之前的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》中,存在著選測項目,譬如臺階測試,相比於長跑的唯一性,老版本似乎更具有張力。因為在學生眼中,他們未必會懂規則制定者的良苦用心,但卻可以有著些許的運動自主選擇權。而現在,在這些年輕人看來,長跑則成了具有蝴蝶效應的重大考驗。因為由此衍生出來的體質測試成績很有可能成為學生評優評先、畢業考核或者升學的重要依據。而這幾乎沒有其他備選性。
  在這有個未竟之問,過度迷信長跑是不是教育管理者的懶政思維在作怪?從國外的經驗來看,長跑和游泳似乎成了國民素質強健的不二法寶,於是乎在符合中國國情的背景下,長跑也就有了“包治百病”的借鑒性。但這畢竟是種目光短淺。在國外的校園運動場上,各種運動方式的多元化讓國人感到不可思議,他們不僅有跑步,還有棒球、橄欖球等各種對抗性項目,而放眼我國國內,則更喜歡和羽毛球、乒乓球類的小球攀親。對抗性的差異,就可以折射出對於跑步類基礎項目的不同對待。
  經常會在體育頻道看到國外會有扛媳婦大賽、泥地足球或者是扮演類的跳水節目,我們大都把這個當成笑話來看,然而老外卻玩得很認真。在這認真的背後,是對運動的放鬆化、娛樂化。而反觀國內,卻把運動當成了成績化。一場長跑往往具有改變一個學期成績的效應,這讓學生們跑得很不輕鬆。如何改變這種行政式的長跑思維,恐怕也是政策制定者要思考的問題。
  在這次“長跑成必測”的新聞中,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成了新聞人物。他還有個身份就是中國足協副主席。從“在商言商”的角度出發,他對於跑步恐怕有著更多的職業性感悟。然而學生並非有和國足的可比性。雖然對於中國孩子們“單杠都握不住”的窘狀有著貼心之焦慮,但過於依賴長跑,且給長跑傾註太多使命和考核,則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。就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》來說,把選測項目變成必測項目,把複雜的變成簡單,看起來是種進步,實則是一種粗線條。
  文/謝偉鋒  (原標題:長跑,是否能“包治百病”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e91zentn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